农业研究与应用

Agricultural Research and Application

  • 通过转录组比较分析挖掘木薯块根耐储关键基因

    卢丽燕;文峰;付海天;黄建祺;赵英;

    【目的】耐储性是木薯的重要经济性状,受遗传控制,但对其相关的基因尚未了解。因此,本研究拟通过转录组测序挖掘木薯采后生理变质(postharvest physiological deterioration,PPD)相关基因,为培育耐储木薯品种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通过对耐储藏的木薯品种华南14 (SC14)和不耐储藏对照品种桂热15231 (GR15231)的块根组织进行转录组测序获得原始测序数据,进行测序数据质量评估、差异表达基因鉴定和统计、基因功能注释、表达量热图绘制,挖掘木薯采后生理变质发生过程中的关键调控基因和功能基因。【结果】本研究获得了高质量转录组测序数据,样本分群效果明显,组内重复性好。通过差异表达分析,共鉴定出14 791个差异表达基因(DEGs)。对2个品种采后第0 d和第12 d的DEGs进行GO和KEGG富集分析,发现GR15231和SC14的上调表达基因显著富集在次生代谢、抗氧化还原和苯丙烷类化合物生物合成等过程,下调表达基因显著富集在糖类的合成与代谢等过程。与GR15231不同的是,SC14的部分上调表达基因显著富集在对病原菌的应答和防御过程中。最后,本研究筛选出36个与木薯耐储相关的候选基因,它们参与木质素合成、氧化还原调节、病害防御以及淀粉与蔗糖代谢过程,在木薯抵御外界胁迫中发挥重要作用。【结论】与不耐储藏品种GR15231相比,耐储藏木薯品种SC14木薯块根内部大量基因在抗氧化还原、对病原菌的应答和防御过程等代谢通路显著上调表达。本研究筛选出36个耐储相关基因,为培育抗采后生理变质木薯新品种提供了基因资源。

    2025年02期 v.38 105-11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579K]
    [下载次数:237 ] |[网刊下载次数:6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22 ]
  • 不同绿肥翻压还田对水稻生长的影响及节肥效果

    何明菊;刘文奇;覃杨华;黄树生;陈丽清;卢菊荣;

    [目的]种植绿肥翻压还田是保持和提高土壤肥力的重要措施,但针对不同绿肥品种翻压还田后其节肥效果的研究还不多。本研究探讨冬闲稻田种植不同绿肥品种,春耕翻压还田后对水稻生长、产量和稻田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及节肥效果。[方法]以南宁市冬闲稻田种植面积较大的兼用绿肥油菜、专用绿肥苕子和紫云英为供试绿肥品种,种植及翻压还田,每种绿肥试验均设置配方肥(尿素120 kg/hm~2、过磷酸钙45 kg/hm~2、氯化钾90 kg/hm~2,对照)、配方肥+22.5 t/hm~2绿肥翻压还田、90%配方肥+22.5 t/hm~2绿肥翻压还田、80%配方肥+22.5 t/hm~2绿肥翻压还田等4个处理,分析不同处理对水稻生育期、农艺性状、产量、土壤理化性质等的影响,探索不同绿肥翻压还田的最佳节肥量。[结果]试验表明:油菜、苕子、紫云英翻压还田处理的水稻生长进程与没有绿肥翻压还田处理(对照)的一致,绿肥翻压还田结合施用适量化肥,有利于促进水稻生长,提高水稻产量和改善土壤理化性质。对于油菜,翻压还田后结合施用90%配方肥的效果最好,水稻有效穗数增加了9.2万穗/hm~2、结实率提高了0.5个百分点、千粒重增加了0.67 g,稻谷实收产量增加了450 kg/hm~2、增幅5.83%,土壤有机质含量提高了6.4 g/kg,全氮含量提高了0.09 g/kg,速效钾含量提高了5 mg/kg;对于苕子,翻压还田后结合施用90%配方肥效果最好,水稻株高增加了9.8 cm、有效穗数增加了42.9万穗/hm~2,千粒重增加了0.33 g,稻谷实收产量增加了674 kg/hm~2、增幅9.34%;对于紫云英,翻压还田结合施用80%配方肥的效果最好,有效穗数增加了55.5万穗/hm~2,每穗实粒数增加了22粒/穗,结实率提高了2.1个百分点,稻谷实收产量增加了459 kg/hm~2、增幅6.19%,土壤有机质含量提高了1.9 g/kg,全氮含量提高了0.17g/kg,有效磷含量提高了10.9mg/kg,速效钾含量提高了13 mg/kg。[结论]绿肥翻压还田对水稻正常生长进程无不良影响,结合施用适量化肥有助于增加单位面积有效穗数,提高结实率、千粒重等性状指标,进而提高水稻产量,还有利于提高土壤肥力,改善土壤理化性质,尤其对土壤有机质含量的提高具有良好效果。3种绿肥中,紫云英翻压还田节肥效果最好,其次为苕子,最后为油菜。各地可根据生产实际,选择合适的绿肥品种种植并替代适量的化肥。

    2025年02期 v.38 118-12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28K]
    [下载次数:132 ] |[网刊下载次数:3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7 ]
  • 脆蜜金柑不同梢果管理对果实横径与生产效益的影响

    陆文科;廖向明;吴齐仟;刘星圻;赵博伟;杨培丽;陈柳裕;蒙菲菲;李涛;周小媛;莫毅;谢燕青;

    【目的】广西脆蜜金柑栽培面积占全国种植总面积的90%以上,其果实横径是决定脆蜜金柑价格的重要因素之一,是影响效益的重要指标。本研究探索脆蜜金柑不同梢果管理对果实横径与生产效益的影响,总结脆蜜金柑梢果管理技术,为提高脆蜜金柑栽培技术水平,增加生产效益提供科学参考。【方法】选取3家相邻且条件相似具有代表性的果园,统一保花保果、施肥、水肥一体化管理,设置精细管理(处理甲,人工疏果5次,精心选留壮旺枝梢长度20 cm左右、分枝数定量、分枝角度统一的枝梢管理3次)、中等管理(处理乙,人工疏果2次,选留强壮枝梢、分枝数定量、枝梢长度和分枝角度不计较的枝梢管理2次)、一般管理(处理丙,不疏果,分枝数不定量、枝梢长度和分枝角度不计较的枝梢管理2次)三种不同梢果管理处理,对结果相关特性、果实纵横径、产量等进行调查统计,分析影响果实横径和效益的因素。【结果】试验结果表明,不同梢果管理,果实形状相似,果形指数1.04≤G≤1.08,果实可溶性固形物含量、硬度差异不显著。处理甲主要指标都显著高于其他处理,梢果比1.69,结果枝长度19.10 cm,结果枝直径5.01 mm,果实横径39.57 mm,三级以上果实占比100%;处理甲单株效益最高,比处理丙高38.15%,比处理乙高79.00%。相关分析表明,梢果比、结果枝长度和结果枝直径与果实横径之间呈极显著的正相关。【结论】合理的梢果管理能显著增加果实横径,提高了单果质量和产量,进而提升效益。在脆蜜金柑栽培过程中,应重点优化结果枝的长度与直径,以培育出适宜的结果枝。同时,必须合理调整梢果比,确保树体的营养生长能为生殖生长提供充分的支持。为实现脆蜜金柑的优质高效生产,建议维持以下树体状态:梢果比1.55~1.93,结果枝长度17.92~21.12 cm,结果枝直径4.72~5.50 mm。

    2025年02期 v.38 128-13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00K]
    [下载次数:7 ] |[网刊下载次数:4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0 ]
  • 不同种苗来源的菠萝植株形态及果实性状比较分析

    蒋娟娟;张秀芬;覃潇敏;赵静;周彩霞;韦巧云;黄丽君;郭素云;郭李怡;徐健;

    【目的】探究菠萝台农4号、台农16号、台农23号裔芽苗和吸芽苗定植后植株营养生长及生殖生长的差异,为菠萝田间优质丰产栽培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菠萝台农4号、台农16号、台农23号裔芽和吸芽作为种苗,挑选成熟度一致、长势均匀且健康无病虫害的植株和果实进行性状指标测定,比较分析菠萝不同品种不同类型种苗的植株形态及果实性状差异。【结果】(1)苗期3个菠萝品种同一类型种苗的苗高和D叶宽具有显著差异,同一菠萝品种两种类型种苗之间也存在着较大差异。(2)果实成熟期3个菠萝品种同一种苗来源植株株高和D叶长具有显著差异,同一菠萝品种两种类型植株的形态也存在一定差异。(3)除了台农4号菠萝裔芽与吸芽果实的可溶性固形物含量呈显著差异之外,3个菠萝品种同一类型种苗的果实单果质量、果实纵径、果实横径、冠芽质量、果目数、果眼深度、果心横径、果皮厚度差异均不显著,同一菠萝品种两种类型种苗的果实性状差异也均不显著。(4)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3个菠萝品种种苗高与植株形态及果实性状存在明显相关性:种苗高与果实成熟期植株株高、植株D叶长呈显著正相关;植株株高与植株冠幅、植株D叶长呈极显著正相关;植株冠幅与植株D叶长呈极显著正相关,与果实单果质量、果实纵径呈显著正相关;果实单果质量与果实纵径、果皮厚度呈极显著正相关,与果实果目数、果眼深度呈显著正相关;果实果目数与果眼深度呈极显著正相关,与果实可溶性固形物含量呈显著正相关;果实果眼深度与果实可溶性固形物含量呈显著正相关。【结论】菠萝吸芽苗生长比裔芽苗更有优势,种植吸芽苗可以有效增加菠萝产量。

    2025年02期 v.38 135-14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96K]
    [下载次数:11 ] |[网刊下载次数:3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5 ]
  • 网棚设施栽培对三华李果实品质的影响

    谭奕为;李穆;莫永龙;宁蕾;赵英;张宇;

    【目的】三华李(Prunus salicina Lindl.cv.sanhua)是华南地区著名特色水果,网棚栽培能有效减缓桔小实蝇(Bactrocera dorsalis Hendel)、桃小食心虫(Carposina niponen‐sis Walsingham)等虫害对三华李果实的为害,但其对果实品质的影响尚不清楚。本研究拟探讨不同栽培条件对三华李果实品质的影响,为三华李的科学种植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在广西崇左市江州区江洲镇渌留村六留山李人家三华李种植基地,以三华李银妃品种为材料,设网棚设施栽培(T)和露天栽培(CK) 2种处理,其中,T处理采用50目防虫网搭建成密闭型结构的网棚,大棚高3 m,跨度4 m。在果实成熟期从不同处理果树东、西、南、北四个方位挑选大小一致、生长良好的果实样品,测定果实、果核的质量,果实、果核的横径、纵径、侧径和果实硬度等外观质量指标以及可溶性固形物含量、维生素C含量、可滴定酸度、还原糖含量、可溶性糖含量、类黄酮含量等内在品质指标,比较分析这2种模式下果实品质的差异。【结果】试验结果表明,网棚设施栽培的三华李的果实鲜重、果实横径、果实纵径、果实侧径和果核纵径分别为310.2 g、38.82 mm、33.62 mm、37.10 mm和16.37 mm,分别比CK的提高18.22%、4.21%、6.87%、6.21%和8.63%;果实硬度、可食率、果核横径和果核侧径分别为27.42 kg/cm~2、96.84%和13.14 mm、9.06 mm,与CK差异不显著;果实的还原糖含量为36.27μg/g,极显著低于CK;可溶性固形物、可溶性糖、可滴定酸度、维生素C和类黄酮含量分别为13.06%、59.26 mg/g、1.10%、0.0015%和7.99 mg/g,与CK均无显著差异。【结论】网棚栽培明显改善三华李果实的外观品质,对内在品质变化影响不大,有利于提高商品价值。

    2025年02期 v.38 145-15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82K]
    [下载次数:22 ] |[网刊下载次数:3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5 ]
  • 番木瓜离体叶片不定根发生影响因素研究

    涂红艳;尹焕华;张爱玲;杨丽萍;张洛淇;唐玉婷;莫琳珠;肖望;

    【目的】在番木瓜(Carica papaya L.)组培苗规模化生产中,组培苗生根率低、根系容易出现膨化现象,导致苗出瓶后移栽成活率低,已成为番木瓜组培苗生产的关键制约因素。本研究拟通过探索番木瓜离体叶片不定根发生的影响因素,建立番木瓜离体叶片不定根发生体系,提高番木瓜试管苗生根率,为番木瓜组培苗规模化生产提供技术支撑。【方法】以番木瓜试管苗离体叶片为试验材料,研究不同的放置方式、不同叶龄和不同切割方式对离体叶片不定根发生的影响,并测定了离体叶片吲哚乙酸(IAA)和吲哚丁酸(IBA)的含量。【结果】离体叶片的不同放置方式和叶龄对叶片不定根发生的影响较大。离体叶片上表皮面(叶片栅栏组织面)接触培养基时,不定根发生率为82.2%,离体叶片下表皮面(叶片海绵组织面)接触培养基时,无不定根发生。30 d的离体叶片不定根发生率为86.2%,显著高于不定根发生率仅为27.3%的60 d的离体叶片。不同的叶片切割方式对叶片不定根发生的影响差异显著。单独的叶柄生根率显著低于全叶生根率。离体叶片横切时,不定根发生在叶片切段叶脉的形态学下端切口,叶片基部切段的不定根发生率最高,其次是叶片中部,叶片顶端最低。在不定根发生之前,番木瓜离体叶片顶端和基部切段均可检测到IAA,诱导培养20 d后,在叶片顶端切段检测不到IAA,培养两个时间段均没有检测到IBA。【结论】番木瓜离体叶片上表皮面接触培养基促进不定根的发生,30 d的离体叶片不定根发生能力强,不定根发生在叶片基部或者叶片切段叶脉的下端切口处,叶片基部切段的不定根发生能力强于顶端。在离体叶片不定根发生过程中,IAA在叶片基部积累。

    2025年02期 v.38 151-15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33K]
    [下载次数:17 ] |[网刊下载次数:3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9 ]
  • 砧木直径及嫁接方式对大叶榉嫁接效果及苗木生长的影响

    陈琴;董利军;黄开勇;陈仕昌;蓝肖;戴俊;程琳;梁瑞龙;

    【目的】大叶榉(Zelkova schneideriana Hand.-Mazz.)为榆科榉属落叶大乔木,是我国重要的乡土珍贵树种。目前大叶榉主要通过嫁接繁殖,因此嫁接技术是大叶榉种子园和基因库建设的基础,而异属砧木嫁接效果参差不齐。本研究拟探讨大叶榉砧木直径及嫁接方式对嫁接效果及嫁接苗生长的影响,为大叶榉种子园和基因库建设及苗木无性繁育提供技术支撑。【方法】以1.5年生大叶榉实生容器苗为砧木和接穗来源,采用4种不同的嫁接方式开展嫁接试验:M1 (U型口+嫁接袋),砧木用嫁接剪刀开U型口,接穗进行嫁接后绑扎透明嫁接袋套住接穗,将嫁接袋底部绑扎在砧木上,由嫁接袋提供宽敞的空间供萌芽生长;M2 (切接+嫁接袋),用嫁接刀开口进行切接,以后步骤与M1相同;M3 (切接+嫁接薄膜),用嫁接刀开口进行切接,嫁接时采用嫁接薄膜将接缝和接穗绑扎包裹严实;M4 (劈接+嫁接袋),使用嫁接刀开口进行劈接,以后步骤与M1相同。在嫁接后不同时间调查嫁接成活率、嫁接口愈合率、主干新梢长度和直径,探讨砧木直径和嫁接方式对嫁接效果以及嫁接苗生长的影响。【结果】调查结果表明,参试砧木的直径越大,嫁接成活率越高,且嫁接口愈合越好。不同嫁接方式的嫁接成活率表现为M2>M4>M3>M1;嫁接口愈合率表现为M1>M2>M3>M4;嫁接方式对嫁接苗主干新梢长度和直径的表现为M1>M2>M3>M4。嫁接口愈合的嫁接苗主干新梢长度和直径均极显著高于嫁接口未愈合的嫁接苗(P<0.01)。【结论】大叶榉嫁接时,宜选用直径大于1.0 cm的苗木作为砧木,采用“切接+嫁接袋”的嫁接方式可获得较好的嫁接效果,嫁接成活率可达92.22%,嫁接口愈合较好。

    2025年02期 v.38 160-16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54K]
    [下载次数:8 ] |[网刊下载次数:3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7 ]
  • 我国市售绿茶常用拟除虫菊酯类农药残留状况的Meta分析

    张承屏;李贺军;吉孝磊;刘超;唐荐;

    【目的】绿茶是我国茶叶的第一大茶类,但已有调查发现在茶叶流通环节中存在拟除虫菊酯类农药残留问题。本研究旨在系统评估我国市售绿茶中拟除虫菊酯类农药的残留状况,并针对现状提出相应对策。【方法】检索2015年1月1日至2025年1月15日PubMed、Web of Science、CNKI、万方、维普数据库中关于中国绿茶中拟除虫菊酯类农药残留的文献,筛选后纳入符合条件的研究文献10篇。应用Stata软件进行Meta分析,合并拟除虫菊酯类农药检出率,并进一步进行敏感性分析及亚组分析,探讨异质性来源。此外,通过整理农药的残留量与国家标准GB 2763—2021的最大残留量限量(MRLs)对比,评估市售绿茶的合格状况,并与国际组织标准进行对比分析;分析探讨农药残留检测方法的现状。【结果】(1)我国市售绿茶中拟除虫菊酯类农药检出率由高到低依次为:联苯菊酯30%[95%置信区间(CI)=0.21~0.39]、氯氟氰菊酯13%(95%CI=0.08~0.19)、甲氰菊酯10%(95%CI=0.06~0.13)、氯氰菊酯10%(95%CI=0.06~0.15)、氯菊酯6%(95%CI=0~0.20)、溴氰菊酯6%(95%CI=0~0.28)、氰戊菊酯3%(95%CI=0~0.09)、氟氰戊菊酯2%(95%CI=0~0.08)。(2)从地区来看,华南地区的农药残留检出率较高,西南地区的农药残留检出率相对较低。(3) 8种拟除虫菊酯类残留量均未超过GB 2763—2021规定的对应的最大残留量限量值。(4)氰戊菊酯虽已禁用,但仍存在微量残留。(5)我国拟除虫菊酯类农药MRLs部分指标与国际严苛标准存在差距,存在国际贸易壁垒风险。(6)农药残留检测方法存在缺陷需优化改进。【结论】我国市售绿茶拟除虫菊酯类农药残留总体符合国家标准,但仍存在禁用组分残留,加之检测技术的缺陷未能检出,导致人体可能面临长期暴露的健康风险;部分MRLs指标的差异,客观存在国际贸易壁垒风险。为此,应兼顾国内安全与国际贸易需求,通过标准国际化、防控绿色化、检测精准化和监管智能化,构建绿茶产业的全链条风险管控体系。同时,加强科研投入与公众教育,推动产业从“合规”向“优质”升级,在保障消费者健康的基础上,助力中国茶叶突破国际贸易壁垒,增强全球市场竞争力。

    2025年02期 v.38 168-18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96K]
    [下载次数:25 ] |[网刊下载次数:3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6 ]
  • 铁基腐殖质对土壤镉有效性及糙米镉含量的影响

    雷静;王骋臻;方圆;丁氏祝;张海斌;唐翠荣;李慧敏;潘慧;

    【目的】镉在我国农田中污染严重,易被水稻富集并通过食物链转移到人体,对人类健康造成危害,探索减少稻米镉污染的控制技术成为必要。本研究拟探明铁基腐殖质不同施用量对土壤镉生物有效性及稻米镉含量的影响,明确治理镉污染稻田铁基腐殖质的最佳施用量。【方法】以铁基腐殖质为土壤重金属钝化剂,通过大田试验设置4个不同施用水平处理:0 kg/hm~2(CK)、1 500 kg/hm~2(F1500)、2 250 kg/hm~2(F2250)、3 000 kg/hm~2(F3000),分析水稻不同生育期土壤孔隙水镉、土壤有效态镉和水稻不同部位镉含量,研究铁基腐殖质对土壤镉生物有效性的影响及其与糙米镉含量的关系。【结果】铁基腐殖质不同施用量对水稻产量和土壤pH值影响不大。铁基腐殖质可有效降低土壤孔隙水镉和土壤有效态镉含量。F1500处理、F2250处理、F3000处理土壤孔隙水镉含量降低幅度分别为7.55%~32.60%、10.68%~58.94%、21.44%~51.54%;F1500处理、F2250处理、F3000处理土壤有效态镉含量降低幅度分别为3.13%~10.79%、6.30%~15.58%、7.55%~20.14%;随着铁基腐殖质施用量的增加,土壤孔隙水镉和土壤有效态镉含量呈下降趋势。F1500处理、F2250处理、F3000处理与CK相比,糙米镉含量分别显著降低了30.0%、23.8%和40.4%,不同施用量处理间差异并不显著;皮尔逊相关分析显示,糙米镉含量与根系镉、茎叶镉、土壤孔隙水镉、有效态镉含量呈显著正相关,表明铁基腐殖质能降低水稻不同部位镉含量,与其能有效降低土壤孔隙水镉及土壤有效态镉含量有关。【结论】铁基腐殖质能有效降低土壤孔隙水镉和有效态镉含量,减少了土壤镉向水稻的迁移能力。不同施用量可显著降低糙米镉含量,效果最佳的是3 000 kg/hm~2的处理,但从经济效益和食品安全达标的角度上考虑,建议生产上的适宜施用量为1 500 kg/hm~2。

    2025年02期 v.38 182-19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47K]
    [下载次数:17 ] |[网刊下载次数:3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0 ]
  • 广西农业气象灾害成灾率影响因素及防范策略

    姜梦涵;章昌平;

    【目的】当前气象灾害频发,对农业生产影响巨大,因其影响因素众多,探明影响其成灾率的重要因素有利于防灾减灾。本研究的目的是探究广西农业气象灾害风险的形成机制及其对粮食生产安全的系统性影响,提出针对性防范策略,为保障区域粮食安全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基于2010—2022年广西农业气象灾害成灾率及粮食生产能力影响要素的面板数据,运用灰色关联度方法,从多维度解析气象灾害的成灾率影响因素及对粮食生产的作用机理。【结果】2010—2022年广西农作物播种面积,除2013年至2014年和2015年到2016年有所下降外,总体呈上升趋势。农业劳动者是广西农业气象灾害成灾率的核心影响因素,其次为农业灌溉用水量、农作物播种面积、化肥农药使用量、农机使用量和农业经济基础。【结论】农业劳动力的流失与技能不足直接削弱了灾害应对能力,而播种面积的下降加剧了灾害对单位土地产出的负面效应。灌溉用水量的调配效率、化肥农药的合理使用、农机设备的适应性以及农业经济基础的韧性水平,均通过不同路径影响气象灾害成灾率。【策略建议】一是通过构建多元化农业人才培养体系,强化防灾减灾教育,提升农业劳动者素质;二是加强高标准农田和水利设施建设,提高农业抗灾能力;三是严格实施耕地保护政策,优化种植结构以稳定粮食播种面积;四是建立智能化灾害监测预警系统,完善应急预案与多部门协同机制;五是加大财政支持力度,健全农业保险与灾后恢复保障体系。上述策略的协同实施,不仅能够有效降低气象灾害对粮食生产的直接冲击,还可通过增强农业生产系统的适应性与韧性,推动广西农业的可持续发展,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提供区域性实践参考。

    2025年02期 v.38 192-20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06K]
    [下载次数:13 ] |[网刊下载次数:2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0 ]
  •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