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研究与应用

Agricultural Research and Application

水果

  • 不同金桔果皮提取物对斑马鱼幼鱼的急性毒性分析

    邓小红;檀小辉;龙凌云;毛立彦;黄秋岚;黄秋伟;

    【目的】金桔(Fortunella crassifolia Swingle)是全果食用型柑橘,营养丰富,且具有药用价值。广西是中国最大的金桔产区,但主栽品种滑皮金桔、脆蜜金桔、油桔的果皮高值化利用率不高。本研究拟通过开展金桔成熟果实果皮提取物对不同发育时段斑马鱼幼鱼的特异性安全评价,为金桔果皮功能性食品开发和副产物高值化利用提供技术支撑。【方法】以滑皮金桔(HP)、脆蜜金桔(CM)、油桔(YJ)的成熟果实为研究材料,采用微波提取法获得其果皮乙醇提取物。利用转基因斑马鱼模型[Tg (fabp1a:dsRed;ela3l:GFP)]建立动态发育毒性评价体系,将受精后48 h、72 h、96 h、120 h的斑马鱼幼鱼分别在不同金桔果皮提取物溶液中处理48 h,然后通过计算斑马鱼幼鱼的死亡率评估3种提取物对斑马鱼幼鱼的安全浓度(0.1 LC_(50))与亚致死浓度(0.5 LC_(50))。最后整合斑马鱼体长、肝脏荧光定量(面积/强度)等多参数聚类分析评估3种提取物对斑马鱼的毒性效应。【结果】1)3种金桔果皮提取物对不同发育时段斑马鱼幼鱼的半致死浓度值(LC_(50))顺序分别为:对于受精后48 h的幼鱼,以滑皮金桔果皮提取物(374μg/mL)<油桔果皮提取物(595μg/mL)<脆蜜金桔果皮提取物(699μg/mL);对于受精后72 h的幼鱼,以滑皮金桔果皮提取物(312μg/mL)<油桔果皮提取物(643μg/mL)<脆蜜金桔果皮提取物(652μg/mL);对于受精后96 h的幼鱼,以滑皮金桔果皮提取物(340μg/mL)<油桔果皮提取物(755μg/mL)<脆蜜金桔果皮提取物(795μg/mL);对于受精后120 h的幼鱼,以滑皮金桔果皮提取物(597μg/mL)<油桔果皮提取物(787μg/mL)<脆蜜金桔果皮提取物(926μg/mL)。可见,脆蜜金桔果皮提取物综合安全性最高。2)与对照相比,3种金桔果皮提取物在安全浓度(0.1 LC_(50))下对斑马鱼幼鱼无发育毒性,体长无显著差异(P> 0.05)、肝脏结构正常且无畸形。3)油桔果皮提取物在亚致死浓度(0.5 LC_(50))时可对受精后72 h的斑马鱼诱发可逆性肝细胞水肿,但未见病理损伤。【结论】广西金桔果皮在安全浓度(0.1 LC_(50))下对脊椎动物发育无不良影响,推荐高安全品种脆蜜金桔用于婴幼儿食品等高敏感产品的开发。

    2025年03期 v.38 203-21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78K]
    [下载次数:16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24 ]
  • 滴灌模式下不同土壤改良剂对土壤理化性质和蜜瓜产量品质的影响

    张希吏;张晓红;刘永刚;王玉杰;李文峰;赵贤;李洁;王迪;冯永清;杨文;

    【目的】河套蜜瓜是内蒙古巴彦淖尔市的重要经济作物,但常年种植存在连作障碍的问题,而土壤改良剂能够改良土壤,缓解连作障碍问题,提高作物产量和品质。本研究拟探讨滴灌模式下不同土壤改良剂对土壤含水率、全盐含量和河套蜜瓜瓜径、产量及品质的影响,为提高蜜瓜产量和品质,改良土壤理化性质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在内蒙古巴彦淖尔市临河区农场七分场温室大棚内开展试验,以复合肥施用量450 kg/hm~2为对照,设置了7种土壤改良剂(3种炭基调理剂、2种土壤盐化抑制剂、2种微生物环境调节剂)11个处理[TJ1-1(炭基调理剂一15 000 kg/hm~2)、TJ1-2(炭基调理剂一9 000 kg/hm~2+复合肥300 kg/hm~2)、TJ1-3(炭基调理剂一7 500 kg/hm~2+复合肥450 kg/hm~2)、TJ2-1(炭基调理剂二15 000 kg/hm~2)、TJ2-2(炭基调理剂二9 000 kg/hm~2+复合肥300 kg/hm~2)、TJ2-3(炭基调理剂二7 500 kg/hm~2+复合肥450 kg/hm~2)、TJ3(炭基调理剂三1 500 kg/hm~2+复合肥405 kg/hm~2)、ZJ1(土壤盐化抑制剂一690 kg/hm~2+复合肥405 kg/hm~2)、ZJ2(土壤盐化抑制剂二16 L/hm~2+复合肥405 kg/hm~2)、JJ1(微生物环境调节剂一270 kg/hm~2+复合肥405 kg/hm~2)、JJ2(微生物环境调节剂二270 kg/hm~2+复合肥405 kg/hm~2)],分别测定不同处理的土壤含水率、全盐含量以及蜜瓜瓜径、产量和品质。【结果】经土壤改良剂处理后,0~20 cm土层的土壤含水率在18.94%~25.97%,改善土壤水分保持能力较优的处理是TJ1-3、TJ2-1和ZJ1,而20~40 cm土层较优的处理是ZJ1、TJ2-3和TJ2-1。TJ1-1、TJ1-2、TJ1-3和ZJ2处理0~20 cm土层的土壤含水率大于20~40 cm土层的土壤含水率。各处理在0~20 cm土层的土壤全盐含量为1.35~3.21 g/kg,以TJ2-1处理的全盐含量最低,对土壤盐分改善较好的处理是TJ2-1、TJ1-1和JJ2;各处理在20~40 cm土层的土壤全盐含量为1.73~3.23 g/kg,除TJ2-1外,其余处理与对照之间差异不显著。各处理对土壤p H的改善效果不明显。蜜瓜产量、品质较高的处理是TJ1-1、TJ1-2,其中TJ1-1处理的单瓜质量最大(2.030 kg),平均瓜径最大(16.05 cm),产量最高(73.08 t/hm~2),中心糖含量最高(18.4%),产量较对照增加11.88 t/hm~2,JJ2的单瓜质量最小(1.656 kg),TJ1-3的边糖含量最高(14.26%),各处理蜜瓜的瓜皮厚度与对照差异不显著。【结论】综合来看,7种改良剂11个处理中,促进蜜瓜增产、改善土壤理化性状较优的改良剂是新研制的炭基调理剂一[主要成分是蜜瓜瓜蔓(含量20%),有机质含量14.4%,N+P_2O_5+K_2O含量9.9%,水分8.04%,p H 8.14,粒度(1.00~4.75 mm)占比73.14%]和炭基调理剂二[主要成分是蜜瓜瓜蔓(含量25%),有机质含量17.13%,N+P_2O_5+K_2O含量10.8%,水分7.2%,p H 8.12,粒度(1.00~4.75 mm)占比71.52%],较优的处理是TJ1-1、TJ1-3、TJ2-1。

    2025年03期 v.38 216-22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30K]
    [下载次数:1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2 ]
  • 广西菠萝产业现状分析及发展对策

    邓彪;刘开创;柴改凤;郑平;王路路;陶慧;陈仁雄;冼通;杜路淼;刘业强;王露儒;刘润泽;秦源;王小媚;

    菠萝(Ananas comosus)是一种营养丰富、风味独特的水果,为全球贸易量第二大的热带水果,在我国热带农业经济中占据重要地位,广西是我国菠萝的主产区之一。本研究旨在系统评估广西菠萝产业发展现状,识别制约产业升级的关键瓶颈,并提出科学对策,为区域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与乡村振兴战略提供重要依据。基于2019―2023年广西农业农村厅统计数据,结合菠萝主产区实地调研与CNKI数据库文献分析,采用描述性统计、产业竞争力分析及典型案例研究法,从产业地位和历史沿革、产业布局及品种结构、生产效率与经济效益、生产技术与管理水平、市场销售与品牌建设等维度解析菠萝产业动态。结果表明,2019―2023年,广西菠萝种植面积年均减少了8.9%,但单产提高了79.49%,每公顷产值增长了55.24%,呈现单产水平、单位面积附加值大幅度提高,产业效益显著提升的特征。品种更新比例达40%,台农系列及金菠萝等新品种推广成效显著,标准化生产技术推动每公顷产量突破42 000 kg。然而,品种单一化(巴厘品种占比60%)、寒害与凋萎病频发(年均受灾面积占比31.7%)、加工率低(11.5%)等问题仍制约产业可持续发展。建议通过加强种质创新与优化产业布局,研发新品种配套栽培技术体系并进行示范推广,构建智能化绿色病虫害防控体系,完善采后处理体系、延伸加工产业链、提升产业组织化与市场推广效能等措施,实现广西菠萝产业从“面减质升”向“质效双增”的跨越式发展。本研究的成果可为热带水果产业高质量发展提供参考。

    2025年03期 v.38 226-23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88K]
    [下载次数:2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6 ]

茶叶与油料作物

  • 智慧农业技术在茶产业的应用研究进展

    张承屏;李贺军;吉孝磊;刘超;唐荐;

    中国具有独特的地理和气候条件以及悠久的茶文化传统,茶产业是我国农业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然而,传统茶产业存在劳动力依赖度高、生产效率低、标准化不足、茶叶品质不稳定、产业链各环节协同薄弱等问题,同时在国际市场竞争加剧和国内对高品质、有机茶叶的需求日益增加的背景下,我国茶产业面临着品质提升、生产效率提高、产业价值提升、产业转型升级等挑战,探索新的生产方式和技术手段成为推动茶产业发展的关键。智慧农业技术可以针对传统茶产业的痛点,为茶产业升级提供系统性的解决方案,认识了解智慧农业技术在茶产业链上的实际应用方法与进展,对推动智慧茶产业转型十分重要。文章对目前主要的智慧农业技术,包括物联网、云计算、区块链、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型数字化技术在茶产业链中的应用进展进行综述,涉及茶叶生产、加工、流通和销售等环节,包括在智能茶园管理、智能采摘、自动化加工、智能仓储与物流、市场分析、茶叶追溯系统搭建等方面的具体应用,旨在为茶产业转型升级和产业可持续发展提供参考。这些智慧农业技术的应用,促使茶产业形成智能化高标准的茶产业链,促进茶产业可持续发展,提升国际竞争力。

    2025年03期 v.38 235-24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54K]
    [下载次数:112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9 ]
  • 三江侗族自治县茶旅融合发展研究

    屈婷婷;钟翠;屈永坚;

    【目的】茶旅融合是推进茶产业转型升级的重要方式,是促进民族地区经济发展与文化传承的重要途径,对推进实施乡村振兴具有重要意义。伴随消费者休闲需求的不断增长,茶旅融合发展日益壮大,茶旅融合示范基地相继涌现。广西壮族自治区三江侗族自治县(简称“三江县”)作为广西主要产茶县,气候条件适宜,地理环境优越,被誉为“黄金产茶区”。近年来该县以茶旅融合发展作为茶产业功能衍生和价值提升的重要手段,形成了丰富的发展模式和案例经验。本研究选取三江县作为典型案例总结实践发展问题及对策,为民族地区茶旅融合发展提供参考借鉴。【方法】采用实地调研、文献分析与实证研究相结合的方法,从探索茶旅融合新业态、出台政策扶持产业发展、创新经营管理机制体制、提升设施建设与服务能力、科技引领赋能产业升级等方面梳理三江县茶旅融合发展情况,从基础设施、业态融合、人才引育、营销推广等方面剖析现存问题。【结果】三江县生态环境优越,文化特色鲜明,茶产业基础扎实,旅游发展环境良好,具备发展茶旅融合的基础优势,在开展融合业态创新、政策扶持、经营管理机制创新、设施建设和服务能力提升、科技赋能产业升级等探索实践中取得良好成效,但仍面临基础设施不完善、产品创新少、人才短缺、推广不足等问题。【结论】三江县茶旅融合发展成效显著,正处于从“资源驱动”向“创新驱动”转型的发展时期。据此提出强化基础设施提升、推进数字技术赋能、深化茶旅融合创新、完善人才引育和利益共享机制、加强品牌建设与营销推广等建议,为推进茶叶全产业链高质量发展提供有价值的决策参考。

    2025年03期 v.38 246-25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98K]
    [下载次数:5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7 ]
  • 膨果期施用磷钾肥对油茶果实和花芽生长发育的影响

    曹春芮;韩海琦;钟德松;李书苹;王东雪;江泽鹏;王劲松;

    【目的】油茶(Camellia oleifera)是山茶科山茶属植物,具有丰富的营养元素和广泛的用途,是一种非常重要的木本油料树种。落花落果、产量低等问题是制约油茶产业高产高效发展的关键因素。本研究旨在探索油茶膨果期不同磷钾肥处理对其果实和花芽生长发育的影响,为科学施肥提高油茶产量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以岑软3号为供试油茶品种,在膨果期设置不同磷钾肥施用量处理:以不施肥为对照(CK);施用KH_2PO_4(纯度99%,含P_2O_552%、K_2O 34%)处理设置4个梯度(A1,250 g/株;A2,500 g/株;A3,750 g/株;A4,1000g/株);施用市售磷肥(有效P_2O_5≥16%)+钾肥(K_2O≥52%)处理设置4个梯度(B1,磷肥125 g/株+钾肥125 g/株;B2,磷肥250 g/株+钾肥250 g/株;B3,磷肥375 g/株+钾肥375 g/株;B4,磷肥500 g/株+钾肥500 g/株)为试验处理。在油茶施肥前、果实成熟后调查果实数量,测量果实横径、纵径、单果质量等农艺性状指标,并计算保果率、果形指数等。【结果】从对油茶保果率的影响来看,处理B4植株的保果率最高,达60.15%,比对照的提高了152.73%,且有效增加了油茶果实的横、纵径。从对油茶果实经济性状的影响来看,处理A4有效地促进了果实生长,提高果实品质,其单果质量和果形指数均显著高于对照;处理B1的鲜出籽率、干出籽率和干出仁率均高于对照。从对花芽饱满度的影响上来看,处理A2的效果最优,其花芽长度、宽度、厚度、质量、体积分别为14.56 mm、7.71 mm、7.27 mm、4.35 g、2.17 mm~3,分别比对照的提高了10.64%、0.78%、12.71%、11.25%、1.88%。【结论】油茶膨果期适当施用磷钾肥,可以提高其保果率、果实经济性状和花芽饱满度。综合来看,处理B4(磷肥500 g/株+钾肥500 g/株)的效果最佳。

    2025年03期 v.38 254-26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04K]
    [下载次数:5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7 ]
  • 基于专利计量的国内油茶果采收技术创新热点与趋势研究

    潘文;陈健武;甘春雁;杨丽萍;蒙芳;王东雪;

    【目的】油茶(Camellia oleifera)是一种重要的木本油料树种,多种植在丘陵山地,主要靠人工采摘和振动式采收装备收获,存在采收效率低、采净率低和花苞损伤率高等问题。油茶产业急需研发小型化、自动化、智能化的油茶果采收装备,提高采收效率和经济效益。本研究旨在探讨国内油茶果采收的专利技术创新热点与研发趋势,为相关技术研发与应用提供参考。【方法】通过在Patsnap专利数据库输入“油茶”、“油茶果”、“油茶籽”、“采收”、“采摘”、“采摘机”等关键词检索,获得2010—2025年的相关专利文献,经数据清洗后获得384件有效专利文献,采用文本挖掘与统计分析方法,从专利类型、申请趋势、地域分布、创新主体、技术分类、技术功效、核心专利、高价值专利等维度进行系统性分析。【结果】研究表明,高等院校为油茶果采收技术创新主导力量,江西农业大学、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安徽农业大学等高等院校的科研团队在油茶果采收技术领域处于前沿,专利申请量及被引频次位居前列,主导了核心专利、高价值专利的研发。当前油茶果采收技术主要通过设计“振摇”机械振动树体或结果枝条实现果实脱落,但果实采净率、花苞损伤率问题限制了该类型机械的应用范围。【结论】湖南、江西、安徽等油茶主产区的高校是油茶果采收技术研究的中坚力量,奠定了我国油茶果机械采收的技术基础。为解决油茶主产区丘陵山地的复杂地形及花果同期的难点,应加强研发轻便化、智能化、低损伤的油茶果采收装备,增强装备的便携性、安全性及操作舒适性,在提高采净率的同时降低花苞损伤率,可为油茶产业机械化升级、打造新质生产力提供技术支撑。

    2025年03期 v.38 263-27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43K]
    [下载次数:1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9 ]
  • 不同氮肥施用量对花生品种安花6号生长及产量的影响

    郑丽敏;张少聪;邢晓宁;王海莉;王艳;吕娇艳;赵加瑞;范华兵;王芳;

    【目的】花生(Arachis hypogaea L.)是一种重要的油料与经济作物,河南省是我国花生的主产区。氮肥是影响花生根瘤菌活性和花生生长及产量的重要因素。安花6号是安阳市农业科学院育成的花生新品种,本研究旨在探究不同氮肥施用量对安花6号生长、产量和经济效益的影响,为花生生产合理施肥提供参考依据。【方法】以安花6号为供试花生品种,采取滴灌保证合理水分供给。设5个氮肥施用量处理,分别是对照N0(不施氮肥)、N1(纯氮60 kg/hm~2,折合尿素130 kg/hm~2)、N2(纯氮120 kg/hm~2,折合尿素260 kg/hm~2)、N3(纯氮180 kg/hm~2,折合尿素390 kg/hm~2)、N4(纯氮240 kg/hm~2,折合尿素520 kg/hm~2)。60%氮肥作底施,40%氮肥在开花期追施。各处理均施用过磷酸钙625 kg/hm~2、硫酸钾144 kg/hm~2,全部底施。在饱果成熟期测定主茎高度、第一侧枝长度、分枝数、百果质量等农艺和产量性状指标,收获时进行测产。【结果】氮肥施用量对安花6号的农艺性状与产量影响显著。处理N0表现最差,各生育时期提前且缩短;随着氮肥用量增加,N1、N2、N3处理的农艺性状逐步改善,百果质量、百仁质量呈递增趋势,生育进程一致;处理N4虽然主茎高度最高、侧枝长度最长,但总分枝数、结果枝数、单穴饱果数显著低于N2、N3处理,生育期延长。在产量与经济效益方面,随氮肥用量增加呈先升后降态势。处理N3和N2的荚果产量和籽仁产量显著高于其他处理的,其中处理N3的分别比处理N0、N1、N4的高62.17%、32.02%、28.43%和75.98%、33.04%、30.13%;处理N2的荚果产量和籽仁产量亦显著高于处理N0、N1、N4的,而与N3的差异不显著。处理N1、N2、N3、N4的经济效益分别比N0提高22.63%、53.19%、61.17%和22.06%,亦以N3的最高,N2的次之。【结论】在安阳地区种植安花6号时,建议依据土壤肥力状况,将纯氮施用量控制在120~180 kg/hm~2之间,以实现植株良好生长以及产量和经济效益的最大化。

    2025年03期 v.38 272-27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99K]
    [下载次数:1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8 ]

农业资源与园林

  • 粤港澳大湾区农业生产和资源环境协调度时空演变分析

    胡韵菲;罗旖文;

    【目的】粤港澳大湾区绿色低碳发展走在中国其他地区的前列,其先进城市单位GDP碳排放量已达到发达国家水平,但对该区域农业生产力与资源环境承载力之间动态耦合关系的时空演化规律仍缺乏系统性解构研究。本研究拟分析该区域较长时间尺度上农业生产能力与资源环境承载力间保障度协调关系的阶段性特征及其空间格局演变态势,有助于优化区域农业资源配置的方式,促进都市农村持续健康发展。【方法】以粤港澳大湾区内地9个地级市(广州、深圳、佛山、珠海、东莞、中山、江门、惠州、肇庆)为研究单元,以1992年、2000年、2010年、2015年以及2020年作为研究时点,分层次建立农业生产水平评价指标体系和农业资源环境保障度评价指标体系,采用特尔斐法分析该区域近30年农业生产水平、资源环境保障度以及二者协调度,并探讨其时空聚类格局。按照综合得分及近30年变化的差异,采用离差平方和法进行时空聚类分析,得出研究区域9个地级市农业生产水平和资源环境保障度时空聚类。【结果】1992—2020年,粤港澳大湾区农业可持续发展整体处于协调状态,但内地9市农业生产水平的差距增大,资源环境保障度不稳定。从空间格局看,粤港澳大湾区农业生产水平大致呈“西北—东南走向”空间分异格局,以肇庆为Ⅰ类城市,广州、惠州、江门、珠海为Ⅱ类城市;农业资源环境保障度则呈现“中部凹陷—外围波动”的空间分异格局,聚类结果,Ⅰ类为紧邻港澳的深圳、珠海以及东莞,Ⅱ类位于粤港澳大湾区外围的惠州、肇庆、江门。【结论】近30年间,粤港澳大湾区农业发展的低协调度范围在空间上向沿海方向扩张、高协调度范围由东部边缘惠州市西移至深圳市,增加了资源环境保护和农业生产发展的协调难度。建议下一阶段大湾区应着力于建立绿色生产体系、保护资源环境、节约集约利用资源能源、加大科技投入四方面,提高区域农业发展与资源利用间的时空匹配度与效率。

    2025年03期 v.38 279-29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84K]
    [下载次数:1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6 ]
  • 西北地区园林景观植物配置模式选择与应用研究——以兰州市园林绿化为例

    董平;黄永林;

    【目的】在城市景观设计中,园林景观植物不仅能够美化环境,还具有重要的生态价值以及文化属性。本文探讨传统园林景观植物模式选择中资源配置不合理、缺乏多样性等问题,旨在为城市绿化提供参考依据。【方法】本文研究设计出一种基于Excel的园林景观植物数据集成系统。首先依据园林设计的原则,设置能够动态变化的参数,基于植物体量、形态信息、色彩嗅觉和物候时序以及成本造价等因素,通过函数编程和VB脚本语言建立交互式的辅助分析工具和参数模型。实验以兰州园林绿化为例。【结果】结果表明,该集成系统能够依据西北地区特殊气候(干旱、风沙、盐碱化)精准挑选符合条件的乡土植物(如沙棘、紫穗槐、垂柳等),形成多样化的设计方案。对比系统技术模块与传统人工筛选方式,在数据检索效率(最高达93%)、成本估算精度(平均89.75%)及生态适应性指导上显著优于传统方法,尤其提升了耐旱植物推荐准确率。【结论】该系统为西北地区园林绿化提供了科学化、本地化的植物配置方案,解决了高寒干旱环境下植物存活率低、景观同质化等问题,通过沙棘、柠条等固沙植物的智能化筛选,提升了区域生态防护效能。研究结果为西北地区城市绿化提供科学指导,对推动园林景观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2025年03期 v.38 291-30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80K]
    [下载次数: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7 ]
  •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