闭盟华;吴广丽;钟翠;陆光顺;郭宇;钟秀萍;卢庆南;温国泉;【目的】中国与缅甸作为“一带一路”倡议(BRI)和《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框架下的重要合作伙伴,农业资源互补性强,但两国谷物贸易的相关研究驱动机制与政策优化路径尚未充分揭示。本研究拟以水稻、玉米等核心谷物的双边贸易总额为研究对象,量化中缅谷物贸易的影响因素,明确经济、政策及自然变量对贸易额的作用方向与强度,为深化区域农业合作、优化谷物贸易结构提供科学依据。【方法】收集2013—2023年中缅谷物进出口贸易面板数据(水稻、玉米、小麦等8类HS编码商品),对中缅谷物贸易现状进行分析;选取2013—2023年中国与相关贸易国谷物贸易相关数据,构建拓展的引力模型,通过固定效应回归分析以及稳健性检验,确定相关变量的影响效应。【结果】经济环境因素影响:国家GDP对贸易额促进作用显著(α_1=0.623,P<0.01),GDP每增长1%,贸易额平均提升0.752%;人口规模的正向效应次之(α_2=0.321,P<0.05)。政策制度因素影响:贸易自由度(α_5=0.178,P<0.1)、加入“一带一路”合作(α_8=0.415,P<0.05)和RCEP(α_9=0.387,P<0.05)均对贸易额产生正向影响,但税率提高显著抑制贸易增长(α_7=-0.293,P<0.05)。自然与生产因素影响:地理距离与贸易额呈显著负相关(α_3=-0.489,P<0.01),运输成本每增加1%,贸易额减少0.489%;作物产量指数(α_4=0.204,P<0.05)则通过提升供给能力促进贸易。汇率机制影响:汇率波动对贸易额存在微弱正向影响(α_6=0.067,P<0.05),反映本币升值对进口的拉动效应。【结论】中缅谷物贸易呈现“高速增长、逆差显著”的特征,其中水稻、玉米占比超90%,同时受多维度因素驱动,经济规模扩张、政策协同与生产水平提升是核心动力,而地理壁垒与高税率构成主要制约因素。基于此,提出以下政策建议:依托RCEP与“一带一路”框架,建立谷物贸易绿色通道与质检互认体系;优化跨境物流基础设施,推广数字技术降低运输损耗;实施差异化税率管理,对水稻、玉米等民生谷物实行阶梯式优惠税率,降低贸易成本;强化农业科技合作,创建跨境农业示范区,通过节水灌溉技术转移提升缅甸谷物单产水平。
2025年04期 v.38 358-37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81K] [下载次数:18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