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研究与应用

Agricultural Research and Application

作物栽培·生理生化

  • 不同栽培技术对水稻品种万太优美占的产量及稻米品质的影响

    李恒;马志广;

    【目的】桂西北丘陵地区是水稻生长的理想生态区,也是我国重要的粮食生产基地,但其水稻品种单一且栽培技术比较落后,制约着产量稳定性与产业可持续发展。本研究旨在优化桂西北丘陵地区早稻品种结构,解决品种单一、抗逆性不足及桂西北地区常规栽培技术滞后等问题,为进一步提升水稻产量与品质提供参考。【方法】2023—2024年在典型桂西北丘陵地区广西罗城仫佬族自治县龙岸镇、义和镇、小长安镇开展水稻品种万太优美占和特优831(CK)栽培试验。2023年,以特优831为对照,研究在常规栽培技术下,万太优美占和对照品种间的产量差异;2024年,设置水稻常规栽培技术和早稻直播高产栽培技术2种不同处理,测量在不同栽培方式下,万太优美占和特优831(CK) 2个品种在产量、穗粒数、结实率、千粒重、垩白度、透明度、碱消值、胶稠度、直链淀粉含量等方面的差异,分析早稻直播高产栽培技术及万太优美占在桂西北丘陵地区的适宜程度。【结果】万太优美占连续2年增产显著:2023年产量达8 144.02 kg/hm2,较CK增产9.32%;2024年产量为8 039.78 kg/hm2,较CK增产6.76%,年际变异系数<1.0%。早稻直播高产栽培技术使万太优美占穗粒数增加4.5粒,结实率由80.0%提升至85.5%,产量进一步提高至8 431.17 kg/hm2,较自身常规栽培增产约391 kg/hm2,增产幅度为4.87%。在品质方面,直播高产栽培的万太优美占,其垩白度为1.6%,胶稠度为73.0 mm,直链淀粉含量为16.0%,且米粒的透明度等指标与常规栽培的无显著变化。【结论】万太优美占在桂西北丘陵区兼具高产、稳产与优质特性;早稻直播高产栽培技术可提升万太优美占结实率和穗粒数、稳定品质性状,实现水稻增产。

    2025年04期 v.38 301-30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57K]
    [下载次数:10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20 ]
  • 深松耕作对作物产量和水分利用率影响的Meta分析

    臧彦超;郑恩楠;

    【目的】传统翻耕、旋耕等耕作措施导致土壤紧实、水分利用率低等问题日益严重。土壤深松耕作技术是保护耕地、提高作物产量和水分利用率的重要农业举措。然而,在以往研究中,不同的试验因素下深松耕作对作物增产和提高水分利用率的效果存在差异。此文旨在探明深松耕作技术对不同作物的产量和土壤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为该技术推广应用提供理论依据。【方法】此研究选取了中国区域内种植的小麦和玉米2种农作物,检索已发表的相关文献,筛选符合要求的56篇文献中的266组数据,通过Meta分析探究深松耕作对2种作物产量和水分利用率的影响。【结果】深松耕作下小麦和玉米的产量和水分利用率有明显提高,特别是小麦,产量相较于常规耕作提高11.7%,水分利用率相较于常规耕作提高11.9%,但连续的深松耕作并不能达到持续增产的效果。在干旱半干旱地区(降水量≤400 mm),深松耕作对作物增产效果非常明显,单位面积产量提高10%;而在降水量较多的地区进行深松耕作能更好地提高对自然降水的利用率。【结论】深松耕作能够提高作物的产量和土壤水分利用率,以小麦的效果较玉米更好;在干旱半干旱地区,深松耕作对作物增产效果更佳。

    2025年04期 v.38 309-31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40K]
    [下载次数:3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9 ]
  • 复合肥和中微量元素肥配施对澳洲坚果产量和品质的影响

    李季东;巫辅民;李穆;潘如军;胡玲;黄思婕;蔡元保;黄锦媛;黄运鹏;曾黎明;

    【目的】澳洲坚果(Macadamia spp.)果仁香味独特,富含多种营养成分,经济价值高。我国是澳洲坚果种植面积最大的国家,然而生产上不合理施肥现象严重。本研究旨在优化澳洲坚果的施肥配比与施肥量,探究配方施肥对澳洲坚果果树生长发育以及坚果产量和品质的影响,为合理施肥,提高肥料利用率,实现节本增效和增产增收提供参考。【方法】以澳洲坚果品种桂热1号3年树龄的果树为研究对象,以不施肥为对照(CK),设置处理Ⅰ(第一次施用0.5 kg/株复合肥,第二次施用0.1 kg/株中微量元素肥)、处理Ⅱ(第一次施用1 kg/株复合肥,第二次施用0.2 kg/株中微量元素肥)、处理Ⅲ(第一次施用1.5 kg/株复合肥和0.1 kg/株中微量元素肥,第二次施用0.3 kg/株中微量元素肥)、处理Ⅳ(第一次施用2 kg/株复合肥和0.2 kg/株中微量元素肥,第二次施用0.4 kg/株中微量元素肥)。2022年4月27日(结果初期)第2次施肥,仅施用中微量元素肥。2022年生长期测定果树生长量,9月初采样测定叶片中微量元素含量;9月中旬(果实成熟期)测定澳洲坚果果实性状、产量及果仁品质指标。【结果】与CK相比,除处理Ⅰ外,其他各施肥处理均显著促进株高增长,增加了单株产量、鲜果质量、壳果质量及果仁中脂肪、蛋白质含量和叶片中钙、镁、硼和锌含量,降低了果仁中淀粉和可溶性糖含量,其中处理Ⅱ综合表现优异,比CK单株产量提高了49.3%,鲜果质量提高了11.5%,壳果质量提高了10.1%,果仁蛋白质含量增加了7.0%,叶片中钙、镁、硼和锌含量分别提高了36.5%、39.0%、21.9%和32.2%。【结论】在12月施用1 kg/株复合肥,并在次年澳洲坚果结果初期追施0.2 kg/株中微量元素肥,可有效促进果树生长,提高澳洲坚果产量,增大果实体积,提高果仁中脂肪、蛋白质和中微量元素的含量,达到节本增效的施肥目的。

    2025年04期 v.38 320-32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08K]
    [下载次数:1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9 ]

园艺园林·林业科学

  • 基于文献计量分析的蓝莓研究知识图谱与推广路径探析

    李菊馨;麦荷;莫德原;吴耿寰;宁蕾;

    【目的】蓝莓作为一种重要的浆果类经济作物,其种植面积与产量逐年上升,产业发展潜力巨大。本研究旨在分析中国蓝莓研究领域的研究热点及前沿趋势,揭示当前研究的核心内容,并基于此探索研究成果的有效推广路径,为我国蓝莓产业的科技创新与可持续发展提供数据支撑和理论参考。【方法】以中国知网(CNKI)核心期刊数据库为数据源,检索并筛选我国蓝莓研究相关文献。运用文献计量学方法,分别绘制VOSviewer的机构合作网络可视化图、关键词共现网络可视化图,以及CiteSpace的关键词突现图和时区图等,进行多维度的知识图谱分析。【结果】我国蓝莓研究主要聚集在东北、环渤海、华东、西南4个地区。关键词共现网络可视化图,清晰识别了蓝莓研究聚集在功能成分研究、加工技术创新、种质与栽培、贮藏保鲜、生理与机制5个研究方向。关键词突现图中“抗氧化能力”“蓝莓保鲜”“无损检测”等关键词亦表现出较强的持续性,说明蓝莓功能成分及其提取工艺仍为核心研究领域。【结论】我国蓝莓研究已形成清晰的知识结构体系,基于知识图谱的产业推广路径,建议从技术、产业、传播3个维度进行,包括将技术指标转化为产品买点、构建产学研协同创新机制、制定区域差异化推广策略、创新知识传播形式等。未来可依托知识图谱动态追踪前沿研究内容,让蓝莓研究成果持续赋能产业提质增效,实现从技术突破到价值变现的全链条贯通。

    2025年04期 v.38 327-33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514K]
    [下载次数:14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8 ]
  • 基于SWOT-PEST模型和消费者偏好调查的广西咖啡产业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

    钟云婕;麦荷;岑庆静;郑学娜;赵媛;陈赶林;任二芳;

    【目的】广西作为中国新兴咖啡产区,凭借其独特的地理气候条件与毗邻东盟的区位优势,逐步形成以咖啡种植与加工为主的特色产业。本研究旨在系统评估广西咖啡产业发展态势,探索优化路径,为科学规划广西乃至全国咖啡产业发展提供有益参考和理论支撑。【方法】在结合实地调研、文献分析、问卷调查等多种方法收集广西咖啡产业链及线下消费者偏好数据基础上,搭建SWOT-PEST矩阵,从政府、经济、社会、技术4个维度对广西咖啡产业的内部优势、劣势和外部机遇、风险进行全面分析,厘清广西咖啡产业发展的内外部条件、市场需求特征及核心制约因素,进而提出差异化发展策略。【结果】研究发现,广西咖啡产业具备政府重视、区位优势、咖啡氛围浓厚、产业链初步建立与政策鼓励、市场潜力巨大、科技创新变革等优势与机遇,但同时也面临部门联动有待加强、产业链附加值偏低、品牌认知度不高、技术标准化缺失和国际局势波动、市场竞争加剧、气候变化等不足和挑战。【结论】综合消费者偏好和宏观消费数据分析的结果,本土化、健康化、场景化是未来咖啡产业市场开拓的关键。建议广西咖啡产业实施多维策略:在增长型策略上要充分放大政策与区位优势,编制全产业链规划,科学、高效实现广西咖啡产业“种植—加工—贸易”全链条增值;在防御型策略上要强化科技攻关与人才培养,推广抗逆品种与标准化技术,夯实产业自身硬实力;在转型策略上要以消费升级为驱动,发展中下游产业,打造“广西风味”产品,推动咖旅融合;在多元经营策略上要开发“咖啡+文旅”“咖啡+大健康”等创新模式,提升品牌叙事能力。

    2025年04期 v.38 336-34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95K]
    [下载次数:11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0 ]
  • 不同种源红心杉子代生长性状分析及优良家系筛选

    董利军;谢文宇;石安平;韦炜;吴金光;舒文波;陈琴;黄开勇;

    【目的】红心杉是杉木(Cunninghamia lanceolata)的特殊生态类型,经济价值高,但生长和材性性状的遗传变异规律尚未完全明确,严重制约了良种选育、遗传改良和集约化栽培。本研究旨在解析红心杉子代生长性状的遗传变异规律及遗传力特征,开展优良家系的综合评价与筛选,为红心杉高世代育种群体构建及定向改良提供重要种质资源和理论依据。【方法】以广西融江流域红心杉子代测定林为研究对象,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和Duncan新复极差法系统分析广西融水苗族自治县四荣镇(SR)、三防镇(SF)和思英镇(SY) 3个种源132个家系的主要生长性状(树高、胸径和单株材积)的遗传变异规律及优良家系遗传力。【结果】SY种源生长量显著优于SF种源(P<0.05),其树高、胸径和单株材积均值分别为14.72m、14.69 cm和0.141 5 m~3。3个种源各测定性状的遗传力均高于0.45,树高遗传力最高,为0.605 3~0.737 6;其次为单株材积遗传力,为0.526 2~0.610 8;胸径遗传力最小,为0.465 2~0.474 2。SF种源的树高(25.71%)、胸径(29.12%)和单株材积(67.55%)变异系数均最大,SR和SY之间各主要生长性状的变异系数差异较小。树高、胸径与单株材积均呈极显著正相关(P<0.01),说明树高和胸径的生长性状最终会极显著地反映在单株材积上。【结论】融江流域红心杉种源存在显著生长差异,基于单株材积遗传增益>10%的标准,共筛选出48个优良家系,其中SR种源入选家系占比最高,达56.3%。

    2025年04期 v.38 350-35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16K]
    [下载次数:7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5 ]

智慧农业·农业经济

  • 中缅谷物贸易研究——基于引力模型实证分析

    闭盟华;吴广丽;钟翠;陆光顺;郭宇;钟秀萍;卢庆南;温国泉;

    【目的】中国与缅甸作为“一带一路”倡议(BRI)和《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框架下的重要合作伙伴,农业资源互补性强,但两国谷物贸易的相关研究驱动机制与政策优化路径尚未充分揭示。本研究拟以水稻、玉米等核心谷物的双边贸易总额为研究对象,量化中缅谷物贸易的影响因素,明确经济、政策及自然变量对贸易额的作用方向与强度,为深化区域农业合作、优化谷物贸易结构提供科学依据。【方法】收集2013—2023年中缅谷物进出口贸易面板数据(水稻、玉米、小麦等8类HS编码商品),对中缅谷物贸易现状进行分析;选取2013—2023年中国与相关贸易国谷物贸易相关数据,构建拓展的引力模型,通过固定效应回归分析以及稳健性检验,确定相关变量的影响效应。【结果】经济环境因素影响:国家GDP对贸易额促进作用显著(α_1=0.623,P<0.01),GDP每增长1%,贸易额平均提升0.752%;人口规模的正向效应次之(α_2=0.321,P<0.05)。政策制度因素影响:贸易自由度(α_5=0.178,P<0.1)、加入“一带一路”合作(α_8=0.415,P<0.05)和RCEP(α_9=0.387,P<0.05)均对贸易额产生正向影响,但税率提高显著抑制贸易增长(α_7=-0.293,P<0.05)。自然与生产因素影响:地理距离与贸易额呈显著负相关(α_3=-0.489,P<0.01),运输成本每增加1%,贸易额减少0.489%;作物产量指数(α_4=0.204,P<0.05)则通过提升供给能力促进贸易。汇率机制影响:汇率波动对贸易额存在微弱正向影响(α_6=0.067,P<0.05),反映本币升值对进口的拉动效应。【结论】中缅谷物贸易呈现“高速增长、逆差显著”的特征,其中水稻、玉米占比超90%,同时受多维度因素驱动,经济规模扩张、政策协同与生产水平提升是核心动力,而地理壁垒与高税率构成主要制约因素。基于此,提出以下政策建议:依托RCEP与“一带一路”框架,建立谷物贸易绿色通道与质检互认体系;优化跨境物流基础设施,推广数字技术降低运输损耗;实施差异化税率管理,对水稻、玉米等民生谷物实行阶梯式优惠税率,降低贸易成本;强化农业科技合作,创建跨境农业示范区,通过节水灌溉技术转移提升缅甸谷物单产水平。

    2025年04期 v.38 358-37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81K]
    [下载次数:18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8 ]
  • 木薯及相关产物产业专利布局与发展态势分析

    叶从玉;宁蕾;徐铭琨;罗燕春;付海天;

    【目的】针对现有研究缺乏对木薯全产业链专利系统性计量分析的问题,本研究旨在揭示全球木薯及相关产物专利的时空演化规律、技术竞争格局、转化瓶颈和热点聚类,为产业未来技术优化与政策制定提供依据。【方法】基于IncoPat数据库2005—2024年全球木薯及相关产物专利数据,以“木薯”“cassava”为主要关键词检索,经筛选降噪后,运用专利分析工具及数据处理软件,从发展趋势、地缘格局、技术布局、机构竞争力、授权转让及热点聚类等维度开展专利布局与发展态势的系统性分析。【结果】全球木薯相关专利申请量呈“平缓上升—稳步增长—技术井喷—断崖下滑—缓慢降低”的单峰趋势,公开量趋势与之基本一致;世界专利地缘格局以中国作为核心,呈“一超多强”的格局,中国境内呈现“南重北轻”的空间格局;木薯相关技术集中于A23L(食品加工,26.0%)、A23K(饲料,13.5%)、C05G(肥料,11.4%)等后加工领域,栽培技术(A01G,占比5.8%)薄弱;申请人以中国高校/科研机构为主(占TOP10中7席),聚焦基础研究;美资企业主导深加工专利,体现“学术驱动”与“市场驱动”路径差异;专利授权量螺旋式增长,但转让量长期低迷;专利聚类热点集中于木薯淀粉改性、木薯渣资源化利用(饲料/生物材料),栽培育种与病虫害防治技术占比低。【结论】全球木薯产业技术创新呈现“重加工、轻栽培”的失衡态势,存在专利成果转化率低、区域协同不足、前端技术薄弱等瓶颈。综上,提出以下建议:加强栽培育种核心专利布局,通过“产学研”联动提升专利成果转化效率,依托国际合作平衡主产区技术鸿沟,并深化淀粉高值化与副产物利用创新,以推动全产业链可持续发展。

    2025年04期 v.38 371-38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58K]
    [下载次数:3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9 ]
  • 基于巨量算数的木薯产业升级策略研究

    宁蕾;李菊馨;叶从玉;

    【目的】在全球农业经济体系中,木薯产业的发展与粮食安全、能源供应及农民增收密切相关。当前,国内木薯产业面临原料产量不足、加工成品缺口较大、品牌市场竞争力弱等挑战。基于此,本研究首次利用巨量算数平台对国内木薯产业的发展趋势进行分析,为木薯产业升级提供数据支撑。【方法】选取木薯、红薯、土豆、山药作为薯类作物关键词,同时以木薯干、木薯粉、木薯淀粉、木薯糖水作为木薯产业核心关键词,依托巨量算数平台提供的抖音、今日头条智能端口获取关键词综合指数、关联分析及人群画像等信息,统计相关关键词的关联词、目标群体指数(Target Group Index,TGI),对木薯产业的发展趋势进行系统性研判。【结果】研究显示,在抖音、今日头条平台中,相较于其他薯类作物,木薯的关注度正快速上升。在抖音平台,木薯产业关键词的搜索分(253.6)>传播分(83.2)>内容分(12.5),这表明用户对木薯产业的信息需求旺盛,但相关视频相对较少,传播效果欠佳。在今日头条平台,木薯产业关键词的内容分(48.5)>搜索分(28.2)>传播分(18.8),表明该平台木薯产业相关文章较多,但文章内容传播度低,用户关注度低。从关键词关联来看,木薯产业涉及日常消费品、美食领域、工业原料、养殖饲料、特色地域、加工设备与技术等内容,凸显出木薯在食品、工业、饲料等领域的巨大应用潜力。从用户群体特征分析,24~30岁群体对木薯产业关键词的TGI最高,对5个木薯产业关键词的TGI在抖音平台达963.05,在今日头条平台达1 479.30,显示该群体对木薯产业的关注度较高。此外,女性对木薯糖水兴趣浓厚,而男性则对木薯干表现出高度关注。【结论】研究显示,抖音与今日头条用户对木薯的关注度正呈上升趋势,尤其是年轻群体的TGI较高。根据平台数据显示木薯在食品、工业、饲料等领域具有巨大应用潜力,需在这2个平台加强木薯相关内容的制作与传播,打造木薯品牌,提升影响力。此外要加大木薯淀粉基材料、废水废物利用等创新技术的研发力度,助力木薯产业突破发展瓶颈,实现高质量发展。

    2025年04期 v.38 384-39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48K]
    [下载次数:6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6 ]

农业资源·生态环境

  • 抗铬菌株筛选及对水体中Cr(Ⅵ)去除效果研究

    李亚红;张玉卓;邹亚丽;刘芳;杨雄;刘艳梅;

    【目的】微生物菌剂的应用对改善土壤和水环境具有重要作用。他们具有功能菌群富集、与自然菌群协同及安全性高等特性,可降解特定污染物从而维持微生物的动态平衡。本研究拟从3种农用复合微生物菌剂中分离纯化具有较高抗铬(Cr)能力的菌株,用于铬污染水体和土壤修复。【方法】选用3种农用微生物菌剂,首先采用控制变量法结合时间动态监测比较3种菌剂对水体Cr(Ⅵ)的去除率,随后采用平板划线培养方法筛选对Cr(Ⅵ)具有较高抗性的菌株,通过形态特征和生理生化特性初步鉴定菌株种类,经分子生物学鉴定明确其种属,通过测定菌株的生长曲线以及最适生长温度和pH,探究其最佳生长条件,最后采用DPCI分光光度法测定Cr(Ⅵ)的含量并计算菌株对Cr(Ⅵ)的去除率。【结果】从3种微生物菌剂中筛选得到4株抗铬性较好的菌株,将其编号为G1、G2、S1、T1。G1和G2菌株能够耐受的最高Cr(Ⅵ)浓度达到200 mg/L,S1和T1菌株则分别能够耐受高达550 mg/L和500 mg/L的Cr(Ⅵ)浓度。G1和G2菌株属于赖氨酸芽孢杆菌属(Lysinibacillus),T1菌株属于代尔夫特菌属(Delftia),S1菌株菌属于微杆菌属(Microbacterium)。G1、G2、S1菌株最适pH约为7.0,其中S1菌株耐碱性强,pH 9.0时生长良好;T1菌株耐酸性,最适生长pH为6.0。G1、G2菌株最适生长温度为35℃,T1菌株最适生长温度为37℃,S1菌株最适生长温度为40℃。在Cr(Ⅵ)浓度为100 mg/L的含铬培养液中,4株抗铬菌对Cr(Ⅵ)的去除率均达到99%以上。【结论】从3种微生物菌剂中筛选得到4株抗铬性较好的菌株,菌株具有耐高温、耐碱、快速扩繁抢占生态位点的特性,可作为铬污染治理菌剂的良好菌株,应用于我国大部分生态系统的水体以及轻度盐碱土的铬污染修复中。

    2025年04期 v.38 400-41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73K]
    [下载次数:6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6 ]

  • 广西壮族自治区亚热带作物研究所木薯高效栽培技术研究团队

    麦荷;

    <正>广西壮族自治区亚热带作物研究所木薯高效栽培技术研究团队现有成员9人,其中博士1人,硕士4人,本科4人。团队主要研究内容为木薯高效栽培技术,如木薯地膜/地布覆盖栽培、木薯与绿肥等间作、农机与植物生长调节剂在木薯生产中的应用、木薯水肥一体化、木薯少耕栽培等;木薯根际微生态研究,如木薯根系分泌物,根际微生物群落结构及其功能菌群培养、筛选和功能基因分析,代谢组学研究等。

    2025年04期 v.38 29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49K]
    [下载次数: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0 ]
  • 下载本期数据